今日小滿,是中國最有智慧的節氣發表時間:2020-05-20 17:13 今日小滿,是中國最有智慧的節氣。
二十四節氣里,小暑之后有大暑,小雪之后有大雪,小寒之后有大寒。但小滿之后,沒有大滿。
中國人常說滿易招損,水滿則溢,太多太過都不好。而小滿,將滿未滿,一切恰到好處。
可見在中國人心中,小滿才是人生最好的狀態。 小期待,小滿足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里記:“小滿者,物致于此小得盈滿”。
這時,天地間的陽光一點一點充足,但不至于灼熱,亮得睜不開眼,是小小又滿足的時光。
雨水也逐漸多起來,但也還沒到瓢潑大雨,乃至于水勢兇猛的時候,是剛剛好的雨水豐盈。
北方的冬小麥經過冬春兩季的積累,也開始灌漿飽滿,鼓起圓滾滾的小肚,但距離完全成熟,尚有一段時日,所以是小滿。
但在這種剛剛好的狀態里,因為還有空間和余地,就有一種“不曾停下”的意味。陽光、雨水、作物,還在不停地生長,不停地精進,不停地成熟。
人生也如此,小而滿足,也要充滿期待,去精進,去成長。
蔣勛是美學家,也是畫家。他在東海大學教書時,很少畫畫,于是每到寒暑假,便飛到巴黎的畫室,但一畫就是十幾小時。
他說,原本是因為教學任務重,被工作纏得不開心,才希望通過畫畫尋找快樂。可這樣瘋狂滿足,反倒被畫畫綁住,擠得透不過氣。
后來干脆搬到池上,壓力大的時候就去畫,但不強求一次畫完,是不是要畫上一整天,而是“畫一畫就去喝四神湯、畫一畫就去喝杏仁茶”。反而在這種有的放矢的滿足里得到了歡喜。
我們常常容易誤會,達到了終點的大滿,就能釋放和滿足,可往往物極必反。
恰如人們愛吃甜食,卻不希望太甜,因為這樣反而感受不到多大的甜度。而小小的甜,卻能不斷感受到甜的快樂,雖微小,但持久又令人深刻。
林語堂說:“生命別太擁擠,得空點。”日子里的滿足也需要空一點的,小滿就好,那才像是捧在了手心里一樣切實、溫暖。
所以蔣勛說,生命是從一點點小小的歡喜贊嘆開始的。比如陽光晴好的午后,靜靜地曬太陽;沉寂好久的花,又亮堂堂地綻放著;以為要等好久的公交車,誰知剛剛到站了......
人生需要留白,也需要小滿。
吳國俊是清代才俊,家境雖不富裕,但酷愛讀書,又受當時文人袁枚的賞識,還將自己的孫女嫁給他。幾年后再中進士,做了福州知縣,生活一點點好起來。
在我們看來,他的人生已是小滿,可以知足了。但他只要經濟有余,便一定用來買書,后來家里放不下了,與夫人一起辟了一間書室,藏書,名為“知不足齋”。
我們常說要“知足常樂”,為什么他偏偏“知不足”呢?
節氣上,小滿后麥粒真正成熟達到了大滿的狀態,但古人卻不把那時的節氣叫“大滿”,而是“芒種”。
莊子的《逍遙游》里有一句話:“鷦鷯(jiāoliáo)巢于深林,不過一枝;偃鼠飲河,不過滿腹。”
林子再大,小小鳥也不過只占其中一根枝條;黃河再大,鼴鼠也不過只要灌滿自己的肚子。人們所需也不過是那小小的部分,人生有小知足,就很圓滿了。
所以他們在得到小滿之后,并不在乎,也不期盼著更大的圓滿,而是轉身,播下新的種子,新的希望。這樣才能在下一個秋冬,在未來的某一天,再次遇見小滿小快樂。
人生小滿足,也要知不足。
今日小滿,愿你我生活小滿,內心小滿,諸事小滿。
小滿 (宋 歐陽修) |